一、基本原则
1.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在2008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深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项目课程体系改革并在全院推广和实施。
2.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愿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意向为要求,以实施多元化与个性化培养为路径而编制。
二、工作思路
1.对于六个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完善修订、重点解决实施问题(包括课程设计修订、教材编写),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内函建设。
2.对于重点建设专业群及其他专业:全面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项目课程体系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梳理工作逻辑,理顺课程之间的关系,确定课程结构。
3.对于艺术类、外语类专业:可参照系统化项目课程改革方向、方法,结合专业实际,制订出有本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三、工作建议
1.关于国家示范专业
在2008方案基础上,进行工作任务再分析。与精心选择的行业企业专家密切合作,明确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包含哪些工作项目,以及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哪些步骤,具体包括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进一步完善和审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完成从工作项目到课程项目的转换。
2.其他专业
国家示范建设专业应发挥辐射作用,示范专业理应起示范作用,承担起辅导任务,系部可以有组织地请示范专业演示、讲解,帮助专业群及其他专业共同进步、资源共享。
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系部要积极鼓励广大教师献计献策,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倡导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倡导教无定法。
四、方案制订(修订)要点
1.方案设计全面结合行业实际,充分调动行业、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各专业均结合浙江、温州的区域经济特点,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由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制订,使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能力要求接轨岗位实际需求与标准。
2.紧密结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全面加强课程管理。为进一步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动向,取消了长久以来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区分,统一只用计划学时来表示课时,并对课程名称作了更为规范的要求,及课程建设的归属要求。
3.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大力推进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工学结合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并特别强调“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两部分内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学年以专业群为基础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学年以各专业为基础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意愿为基础,可进行订单式和个性化(专业方向、岗位方向)培养;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主要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建设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教学设计,并开展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富有专业与课程特点的教学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全面结合专业与课程教学需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完成设计与建设,有助于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
5.课程考核不再作考试与考查的区分。推行“课证融合”,鼓励各专业课程开展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改革,强调专业课程与专业相关性高,权威性强、适用性广的职业资格考证项目结合;学生取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荐的职业资格证书可抵相应的学分。
6.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
(1)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提高学生英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高等数学课在考虑与专业需要对接服务基础上,更多应考虑如何增强教学课程的应用性和趣味性,发挥数学课程在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小组活动的作用。
(2)素质拓展类课程,做好系统性归类。围绕与人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八项核心能力。
(3)思想政治课、体育课。要以教育厅专项评估为契机,与素质拓展课程有机结合,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拓创新,求真务实。
7.以《金瓯讲坛》为重要载体,通过举办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推进素质培养。
8.“3+2”专业。加强对3年中职教学计划的统筹,及时沟通与联系,贯彻学院项目化教学改革精神。
9.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建议流程:
五、课程设置原则意见
(一)关于课程类别和学时安排
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梳理,构建起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项目课程体系。课程分为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两类。
三年制总学时2500~2600学时;两年制总学时1600~1800学时。
平均周学时数原则上不超过24学时。
(二)关于学分计算和分配
课程的学分根据该课程所需的教学量及其性质决定。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学分,一般课堂教学16~18学时为1学分。
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训练、专业实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每周为24学时,计1学分。
三年制总学分120~140,两年制总学分80~100。
(三)关于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学时、学分安排
包含思想政治课、普通文化课、体育、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等,共约600学时,35学分左右。
1.思想政治课: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4学时,4学分,其中:课堂理论教学3.5学分,56学时;实践教学0.5学分,8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8学时,3学分,其中:课堂理论教学2.5学分,40学时;实践教学0.5学分,8学时)、形式与政策(16学时,1学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原则上利用周三下午、周六、周日和暑假进行,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教学部门与学工部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课应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格执行,同时应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改进,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在开设时间上实行交错,第一学期计算机、财会、轻工、电气等系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工商、人文、建工、机械等系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学期交错开设。
2.普通文化课程包括英语、计算机基础和应用高等数学。
(1) 英语(适用非语言类专业):由各专业根据专业要求,确定开设1~3个学期。建议:
第一学期开设实用英语,以听、说教程为主。每周4课时,总学时64,4学分;
第二学期开设行业英语,每周4课时,64学时,4学分;
有需要的专业在适当的学期开设专业英语,每周2~4课时。
(2) 计算机基础(适用非计算机专业):各专业根据专业要求及本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后,从以下课程中选择一门或以上课程,以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ø 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操作系统、office、网络应用等);
ø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word高级应用、excel高级应用、ppt高级应用、综合应用);
ø 网页制作(三剑客);
ø 平面动画设计(flash);
ø 图形图像设计初步(coreldraw、photoshop);
ø internet应用(基本知识、信息浏览、电子邮件、ftp、bbs、博客、淘宝等)。
计算机基础原则上安排一个学期,每周3课时,总学时45学时,2.5学分。为保证机房使用,不同系计算机基础课程两学期错开安排。建议:财会、工商、人文等系第一学期开设;建工、轻工、电气、机械等系第二学期开设。
(3) 应用高等数学:艺术类、语言类专业可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是否开设。应用高等数学课,原则上安排一个学期,每周4课时,总学时60学时,3.5学分。不同系应用高等数学课程两学期错开安排。建议:建工、轻工、电气、机械等系第一学期开设,财会、工商、人文、计算机等系第二学期开设。
3.校内军训1周,24学时,计1学分。
4.体育与健康72学时,4学分(含体育2学分,体质健康测试2学分)。体育与健康课程包含:①体育选项课2学分(包括三年制、两年制),第一学年两个学期,各1学分;②体质健康测试,三年制,二、三年级连续两年,1年1次,1年1学分;二年制,开设一年,1学分;③学生入选院运动队,不必参加体育选项课,可获2学分。
5.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为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各专业在第二、四、五学期开设,作为公共必修课。18学时,计1学分。
6.公共选修课程,三年制要求修满6学分,两年制要求修满4学分。
参加《金瓯讲坛》系列讲座8次,可获得2个公选课学分。
(四)关于职业能力课程安排
职业能力课程教学须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切实做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确保系统化项目课程实施到位。
学生毕业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必须明确,原则上保证相关中级等级证书在第二学年获得,鼓励有条件专业在第三学年岗前综合训练课程安排时结合高级工的训练和考核。